市場主體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中堅力量,目前,中山市場主體已突破54萬戶,但與黃金內灣其他城市相比較,數量和規模都存在差距。激發市場活力,推動市場主體提質增量勢在必行,營商環境改革就是重要的突破口。
7月14日,記者從中山市市場監管局獲悉,中山對標深圳等最優最好地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提供堅實的營商環境保障。其中,企業開辦“一網通辦”“證照分離”改革、企業名稱自主申報、企業注銷“一網通辦”等方面的改革推進速度較快,未來將繼續縮小與與深圳等城市的差距,并努力推進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化等工作與深圳同頻共振。
“一照通行”企業開辦最快1小時完成審批
好的營商環境是生產力,而企業開辦的便利程度是衡量一座城市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
“現在開辦企業很方便,資料齊全的話,只需跑一趟;如果不想跑,也可在指尖完成資料的提交和申請,足不出戶、隨時隨地辦理?!敝薪楣矩撠熑岁P女士主要為客戶代理企業開辦、繳納稅費等業務,過去幾乎每天都要往返市政務服務中心,排隊等候也是難免,而如今她每周最多跑一次,客戶的大部分業務都是她通過網上辦理的。
▲市民在中山市政務服務大廳辦理業務。
走進市政務服務中心企業開辦專區,各類自助設備、復印機、打印機一應俱全,辦事群眾可通過設備自助完成,也可選擇前臺辦理,幾乎不用排隊。兩年前的6月28日,“中山市企業開辦服務智能終端”的上線,使企業開辦各類事項“一表填報”,“一攬子”在線智能辦理,企業開辦全流程最快1小時內完成審批。今年6月27日,由中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中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主辦的中山市“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服務事項暨“一網通辦”中山專區整體上線儀式在市政務服務中心舉行,實現14個部門37個改革事項的證照聯動審批,包括中山創新增加的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核發、網絡預約出租車許可等7個本地事項。
開辦企業全流程,包括申辦企業營業執照及后續的稅務、公章刻制、銀行開戶、社保、公積金等全部業務。據悉,在企業開辦方面,中山已實現企業開辦全流程平均時間壓縮至1個工作日內,企業開辦各類事項已實現100%網上可辦和“指尖可辦”。這源于中山持續降低企業開辦制度性成本,推進“一照通行”涉企審批服務改革,實現多業態經營涉及的多項許可事項與營業執照一次申請、并聯審批。
近日,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部署中山建設廣東省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互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這在中山改革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市市場監管局將持續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尤其是深中兩地營商環境一體化發展,通過降低企業準入門檻,全面放寬市場主體住所(經營場所)登記條件,進一步釋放中山的場地資源,降低創業成本。
深化合作 推動中山營商環境向深圳看齊
為推進珠江口東西兩岸,尤其是深中兩地營商環境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除了市場準入方面對標深圳,中山還推進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化等工作與深圳同頻共振。
標準化方面,2021年5月,中山市與深圳市標準技術研究院簽訂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深中標準化技術服務平臺,在重點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建立共建共享合作機制。同時,對標深圳“圳品”系列標準要求,建立富有中山文化特色的“香山新街市”標準體系,制定發布中山本土特色“香山之品”系列標準不少于500個,為市民呈現更多、更優質的產品。
市市場監管局致力于知識產權保護,于2022年4月11日與深圳市知識產權局簽署《深中雙城知識產權高效保護合作協議》,建立了集中高效的知識產權協作聯動合作機制,推動跨區域聯動執法監督,推動檢驗、檢測、鑒定結果互認,建立專家庫資源共享機制,在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展會知識產權保護、地理標志保護等方面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打造深中兩地良好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目前,市市場監管局也在加快建設中國(中山)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加快30家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流動工作室建設的速度,免費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建設、高價值專利布局、知識產權保護等專項服務,幫助企業提升知識產權綜合實力。同時,繼續以“質量強市戰略”為抓手,組織開展市政府質量獎申報評審,樹立一批質量標桿企業,加強質量宏觀管理,開展質量標桿學習活動,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推動規上工業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基本實現全覆蓋。聚焦燈飾、家電(小家電)、廚電、燃氣具等重點優勢產業產品,推動市政府與省市場監管局共建“產品醫院”,力爭經過3年左右努力,實現中山工業產品質量品質明顯提升、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好來化工(中山)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在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上,市市場監管局加強和改進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清理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行為,優化線上線下市場競爭生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提高消費糾紛處置效能,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次投訴舉報、每一個執法決定中感受公平正義。同時,秉承“審慎監管、柔性執法”的理念,完善輕微違法經營行為免罰清單,最大限度減少執法活動對企業正常經營的影響,為守法誠信經營的企業提供“有感服務”“無感監管”的良好營商環境。對受疫情影響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標記為經營異常狀態的市場主體,主動指導他們辦理信用修復,千方百計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