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WPS被曝會刪除用戶本地文件”詞條沖上微博熱搜。根據媒體報道,一名網友稱自己利用WPS寫作編輯的一百多萬字小說,被WPS以“文件含有違禁內容,禁止訪問”的理由進行封鎖,完全打不開。
之后雙方進行了幾輪控辯,總結下來大概的情形如下:禁止訪問的是在線文檔,而并非是刪除本地文件;用戶上傳了文件至云端但并未對外分享,卻被WPS審核檢測系統誤判了,并作出了禁止訪問的操作。
這沒有之前訛傳的那么玄乎——WPS將探頭伸進了一個個電腦,還處理你的本地文件。即便如此,事件依然讓人后怕,這意味著每位用戶上傳至云端的文檔,都處在一種無時無刻的審查之中(而且還存在誤判),一旦作出不利判決,用戶連編輯的權利都失去了。
此事在網上引發了軒然大波,人們無法接受這種如在探頭之下書寫的感覺。據一些網友實測,WPS似乎已經修改了規則,即便用戶分享了存在違規內容的文檔,也只會導致禁止分享而不會遭遇鎖死。但可以想見,企業的權力依然存在,只不過是尺度把握到哪罷了。根本的邏輯沒有改變,只是手重手輕的區別。
這必然會導致巨大的信任危機,因為人們沒法確定,自己上傳文檔之后,WPS怎么保證不看呢?這種自證是很難實現的,人如何證明自己不會做什么?可見,有了第一次,這個信任的堤壩就徹底潰敗,用戶再難相信。
當然,解決辦法也有,就是徹底取消云同步的功能,直接物理斷網。但對把云同步作為功能賣點乃至默認選項的廠家來說,這么一來,軟件的商業價值還剩多少呢?
這次事件之所以招致洶洶輿論,大概也在于WPS“傷害”了某種文化傳統,戳到了人們對文字的特殊情結。就像人們常說的那句“文學是最后的避難所”,這當中的“文學”替換成“文字”大概也不為過。和更加視覺化的圖片、視頻相比,低門檻的文字更被寄托著一種個人書寫、獨抒性靈的價值,文字是個人的,是屬于心靈的。
這是一種文字獨有的意蘊,就好像《容齋隨筆》對“隨筆”的定義,“意之所之,隨即紀錄,因其后先,無復詮次,故目之曰隨筆?!贝蠖鄶等硕疾皇峭ㄟ^公共性的文字創作來謀生的,不過是“意之所之”的書寫。文字如同最后一道防線,它是人們委婉心曲、隨心任性的點滴記錄。但現如今人們卻被告知,即便是最隱秘的角落,在軟件系統的檢測之下,人們將沒有秘密。
所以公眾這次反應如此劇烈也就可以理解了。人們常說“科技強調”,總是強調“技術倫理”,這不是一句空話。通過這次事件,企業應該去認真想想人們擔心、緊張的是什么,一些私人空間和私人權利,是萬萬不能被侵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