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av id="tdozl"></nav>

      <bdo id="tdozl"><progress id="tdozl"></progress></bdo>
    2. <table id="tdozl"></table>
      1. 文教頻道
        紀念鄭觀應誕辰180周年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
        豐富香山文化 共建人文灣區
        發布時間:2022-07-26 來源:中山日報


            7月25日上午,《鄭觀應研究口述史》學術座談會舉行。本報記者 王云 攝


            鄭氏后人鄭櫻楠接受媒體采訪。本報記者 王云 攝

        7月25日,為期兩天的紀念鄭觀應誕辰18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三鄉落下帷幕。兩天來,參與研討會的專家學者就鄭觀應研究的選題、模式、方法、路徑等各個角度進行了充分的交流,鄭觀應研究在不同維度有了進一步拓展。專家們表示,海內外研究者應進一步推動鄭觀應的史學研究和理論探討,促進鄭觀應研究的學術文化交流,密切鄭觀應研究區域之間的合作,深化人們對鄭觀應的認識和理解、豐富香山文化內涵。

        虞和平:鄭觀應研究可在多個方面著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長、博導虞和平以線上視頻的形式參加了活動。他認為,對鄭觀應研究的繼續深入發展,可以在獨特性、時代性、本土性和他土性等方面著力。

        所謂獨特性,就是鄭觀應所獨有的思想和行為,如鄭觀應人生的多面性及其彼此關系。鄭觀應一生經歷了買辦、企業家、改良思想家、官吏等多個社會角色,這種多元角色也使他發揮了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他的每一種角色也都有獨特之處,如他是買辦出身,但又是近代第一個明確提出商戰論而反對外國侵略的人,可能也是買辦中第一個或唯一一個直接參與抗法戰爭的人。

        所謂時代性,就是要重視挖掘鄭觀應的一些思想主張和活動中的兩個時代價值,一是即時價值,二是現代價值。如他所提出的商戰論、改革論等,影響整個近代中國,并在經濟上延伸出“實業救國、提倡國貨”等思想和運動,在近代中國反對外國經濟侵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所謂本土性和他土性,就是要研究鄭觀應的一些思想主張的本土和非本土的根源和影響及其關系。鄭觀應一生在多個地方歷練,他的思想主張來源包含他土和本土多個來源。從已有研究來看,目前尤其需要加強對兩者關系的研究。一般來說,本土是其思想主張產生根源所在,如地理環境、知識來源、受教育途徑、家族影響等,他土是其思想的升華緣由所在,如實際活動中的所見所聞、自我修養中的所見所悟等。當然,本土性研究對于鄭觀應故鄉的文化建設來說是一項很值得做的事情,從地方鄉賢文化、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說,鄭觀應可以說是近代香山地區兩個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另一個是后來的孫中山?!斑@是值得鄭觀應故鄉的人們珍視和自豪的?!庇莺推秸f。

        熊月之:俯視中西兩個世界,鄭觀應是“雙視野人”

        上海市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歷史研究所所長熊月之,在線上視頻的主旨發言中表示,鄭觀應不僅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實業家、社會活動家,也是視野開闊、思考深邃、影響廣遠的思想家,是近代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鄭觀應生活的時代是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逐漸加深的時代,是中國被迫納入全球化的時代,是中國由逐漸沉淪而顢頇昏聵、緩慢覺醒的時代。正是在這社會大變動的時代,鄭觀應由香山去往上海,從一個中西文化交匯前沿來到了另一個中西文化交匯前沿。他學徒、經商、學習、思考,也在吶喊、奮起。他鮮明地提出商戰的口號,認為中國面對西方的侵略不單要兵戰,還要全面商戰,要在軍事、教育、社會、經濟等方面實行全方位的改革。晚清時期認識到并呼吁實行全方位改革的不止鄭觀應一人,但鄭觀應更為全面、更為系統、更為急迫,影響也更大。他從十九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從《救時揭要》到《易言》到《盛世危言》,持續不斷地呼吁、吶喊“變法、變法”?!妒⑹牢Q浴芬辉傩抻?,每次修訂都加進新的內容,他對科舉、捐納等弊端的批評,對漕運、荒政的關心,對輪船、鐵路、銀行、保險等方面的論述,無不切中要害,引領潮流。

        熊月之認為,在甲午戰爭以前,鄭觀應就認為政治變革是中國所有變革中最為關鍵、最為根本的一項。他不止一次地強調以君主立憲為內核的議院制度是國家富強的根本,西方國家之所以比中國富強,最根本一條就是他們實行了不同君主專制的議院制度。那個時候就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深刻性的認識而言,鄭觀應是中國第一人。

        作為愛國主義者,鄭觀應的過人之處還在于他位卑未敢忘憂國,本來他做買辦很成功,做實業也很成功,但他仍在考慮國家與民族的大事,思考那些原本屬于廟堂之上大官鴻儒應該思考的問題,做那些原本屬于廟堂之上大官鴻儒應該做的事情。正因為他當過買辦、做過商人、辦過實業,所以他比廟堂之上的那些大官鴻儒更了解世界大勢,更了解西方的物質、制度、學問,更了解中國基層實際,更了解中西差距,也就更明白中國改革的方向和著力點該在哪里。所以,熊月之稱鄭觀應是“雙視野人”,是同時能夠看到中國與西方兩個世界的實際,進而能夠跳出這兩個世界、俯視這兩個世界,能作全面、系統、深入思考的人,這是鄭觀應作為近代啟蒙思想家的過人之處,也是我們紀念他的特有的時代意義。

        林廣志:用好其精神和物質遺產,共建“人文灣區”

        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教授、所長林廣志在研討會上,以線上視頻的形式參加了活動。他表示,鄭觀應的愛國情懷、強國理想、奮斗精神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學習、研究和弘揚。他希望與海內外學術機構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持續加強鄭觀應思想及其實踐的研究與傳播,為近代香山與中國、香山與世界之研究,為愛國愛澳之教育,為建設“人文灣區”,為澳門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作出應有的貢獻。

        林廣志表示,鄭觀應與澳門有著密切的關系和深厚的感情,被譽為“澳門之子”。在鄭觀應的筆下,澳門是他的“故里”、他的“故鄉”、他的“蓮花地”,是他富強救國理想的重要源泉之一。在他早期的《救時揭要》中就有《澳門豬仔論》等14篇文章,對澳門葡人劣行進行評述和抨擊。他的傳世巨著《盛世危言》成書于澳門,后來的增補也大都在澳門完成。鄭觀應既有豐富的民族工商業實踐,又有影響深遠的巨著。

        鄭觀應畢生致力于國家富強的思考、探索和實踐,他開闊的視野、深刻的洞見及其對世界格局與趨勢的預測,至今仍有研究價值和啟示意義。他在澳門的故居“鄭家大屋”還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擁有如此豐厚的精神和物質遺產,在近代洋務派人物中實屬罕見。

        今年2月,為紀念鄭觀應誕辰180周年,加強對鄭觀應的思想主張的研究,促進澳門本土人文歷史教育、弘揚愛國愛澳精神,澳門科技大學正式成立我國第一所鄭觀應研究的專門學術機構——鄭觀應研究中心。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夏東元先生為代表的內地學者對鄭觀應的思想主張及其事功進行了深入研究,成果豐碩,澳門學界也有學者研究、紀念鄭觀應,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迄今為止缺乏平臺性的、團隊式的、持續性的研究,澳門社會各界對這位“鄉里”的認知、學習、研究和傳播仍然有待加強。

        研究鄭觀應,資料文獻的收集整理尤為重要,包括必須建設鄭觀應研究數據庫、編纂《鄭觀應史料叢刊》等等,這些長期的、艱苦的、基礎性的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學者的持續參與,方可成其事、畢其功。當下之急應該是加快培養一大批鄭觀應研究的年輕學者。

        相關新聞

        《鄭觀應研究口述史》學術座談會舉行

        推動鄭觀應史學研究和理論探討,為口述史打造新范式

        本報訊 7月25日,《鄭觀應研究口述史》學術座談會在三鄉鎮舉行。近30名省、市專家學者以及鄭觀應后人鄭櫻楠等人共聚一堂,就《鄭觀應研究口述史》一書的采寫和出版情況、學術價值和鄭觀應學術研究等相關問題進行座談交流。

        座談會上,眾多專家對《鄭觀應研究口述史》一書及中山開展名人文化資源研究提出諸多真知灼見。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廣東省社科雜志總編李振武表示,《鄭觀應研究口述史》把學者對鄭觀應的研究過程生動展現在讀者面前,這既是鄭觀應研究學術史的總結,也將鄭觀應的相關研究推向新的高度,成為鄭觀應誕辰180周年很好的紀念品。同時,他認為該書還具有趣味性和研究指引性。書中無論是采訪者還是受訪人,都采用訪談的形式交流,語言相對直觀、生動,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有助于把研究推向社會。

        華南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宋德華認為,《鄭觀應研究口述史》的出版是對鄭觀應研究成果的檢閱和對鄭觀應研究的傳承,從中能夠詳盡了解到當前學術界針對鄭觀應研究的現狀,對研究者觀點、研究者經歷、方法、研究心得做了深入的探討或表述,利于后學者或學者之間的互相交流,推動學術事業更好向前發展。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教授龍良富介紹,2021年3月接到市社科聯和中山市政協專職常委、教授胡波委托,組建團隊、收集和閱讀大量專家研究成果、修改和增補訪談采訪名單、制定“中山—澳門—廣州—天津—北京—上?!暇錆h”的詳細訪談計劃……到今年3月,龍良富團隊克服時間緊迫、經費緊張、突發性困難屢現等情況,順利完成近40名專家和家屬訪談,整理出90余萬字。

        記者了解到,《鄭觀應研究口述史》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共有4冊,收錄了對38位鄭觀應研究者及后人的采訪,主創人員為胡波、龍良富及其團隊的盧健強、閔祥曉和劉琴。

        中山市社科聯于2021年5月啟動鄭觀應研究口述史項目,是中山紀念鄭觀應誕辰180年的重要學術史料搶救和文化資料挖掘工程。中山市社科聯主席梁錦勝表示,出版《鄭觀應研究口述史》是對鄭觀應研究學術思想、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是獻給紀念鄭觀應誕辰180周年的一份厚重禮物,將激勵更多社科專家學者踔厲奮發、篤行不怠。

        鏈接

        提升香山文化影響力和創造力

        “鄭觀應與中國近代化”——紀念鄭觀應誕辰180周年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

        隨著《鄭觀應研究口述史》學術座談會的結束,為期兩天的紀念鄭觀應誕辰180周年學術研討會落下帷幕。今年也是香山建縣870年,中山市將以此為契機,開展系列活動,進一步提升香山文化的影響力、創造力,為中山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人文地標城市和文化引領型城市提供源泉動力,為打造廣東文化強省、建設人文灣區貢獻香山力量。高規格舉辦“鄭觀應與中國近代化”——紀念鄭觀應誕辰180周年學術研討會就是其中系列活動之一。

        而作為本次學術研討會的承辦單位之一,新成立的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院(香山文化交流中心)是由中山日報社舉辦、主管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中山日報社貫徹落實市黨代會提出“要濃墨重彩寫好文化興城這篇大文章”的重要舉措。

        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院(香山文化交流中心)致力于挖掘、繼承和傳播香山歷史文化精髓,促進香山文化研究成果轉化及文化研究事業的發展。香山文化研究院將以本次學術研討會為起點,進一步深化與各地學術界的交流合作,打造交流平臺,促進研究成果轉化,孵化更多的文化項目、文化品牌和IP,助力我市打造大灣區人文地標城市,推動我市經濟、社會、文化的高質量發展。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山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中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系。
        聯系人:陳小姐(電話:0760-88238276)。
        翁熄粗大爱爱公交车,两个人视频免费全集在线观看,欧美日韩精品

        1. <nav id="tdozl"></nav>

          <bdo id="tdozl"><progress id="tdozl"></progress></bdo>
        2. <table id="tdozl"></table>